查看原文
其他

竢实学堂|宋爱玲:基于跨学科深度融合提升学生创新创造力的体验式课程——《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


导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传统的单一式教学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本课程注重学科融合与体验式教学,

学科融合是学习认知的必然要求,

学科融合是学科教学的品质诉求,

学科融合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体验式教学尊重生命的独特性,

体验式教学理解生命的生成性,

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

让我们走进宋老师的《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课堂

感受学科深度融合体验式课程的魅力。


课程名称

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


课程负责人

宋爱玲


团队主要成员

张血琴 杜润 朱志武 蒋玉石


01

教师简介



宋爱玲,女,1977年12月生,体育教育学硕士,西南交通大学体育工作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华预防医学会会员、四川省身体活动健康学会会员、西交利物浦大学ILead研究员、培训讲师、西浦全国教学创新大赛评审专家、四川省创造学会SCSI理事会理事、西南交通大学首批教学设计师、西南交通大学教师教学咨询团队成员、西南交通大学中美创客中心创新导师、西南交通大学唐立新“优秀教师”,曾获西浦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西南交通大学讲课大赛二等奖,获国家成果奖获二等奖、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共三项,主持国家体育总局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参与省部级课题7项,主持及参与省、校级教改项目10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文章15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4篇,ISTP/ISSHP6篇,核心论文1篇;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授权7项,申请外观设计5项;出版教学著作2本。使教学与科研互辅互促。


02

课程介绍


01教学设计





课程架构建立在多学科视角及知识体系上,以两大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任务驱动实现团队自主学习)和五大学科基础模块(体育、电气、机械、力学、经管)进行建构。整体设计围绕“四导”展开:以学生成长、提升学生高阶思维和创新创造力为理念先导,以自然情境体验及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为方法指导,以任务清单激发团队自主协作学习为实践引导,以完整的Rubric评量体系及RadarMapping六维度的自检为评价主导。通过运动这一主线巧妙地将各学科深度融合,在运动体验的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为切入点,来激发学生的自我驱动力,实现学生宽厚知识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创新能力,以及跨学科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意识培养,是一门有效实现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提升的跨学科实践课程。


02创新特色




课程以学生成长及OBE成果为导向设定课程目标,基于建构理论、跨学科理论,采用PBL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三种思维(批判性思维成长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及三种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掌握可迁移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与团队动手实践的内在动机,把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效结合。


整个课程知识内容丰富,涉及多学科的理论基础、软件操作、3D打印、模型制作、营销策略等,在培养学生跨界融合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意识同时,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夯实基础。


课程突出以运动为主线、多学科融合的跨学科教学模式,以在真实情景的体验过程中发现、解决真实问题作为启动点,真正搭起了培养学生宽厚知识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创新能力。


课程通过八期的完整教学实践,效果显著。学生通过体验、思考、研讨、探究、设计、动手实践、汇报等完成课堂环节,在课程RadarMapping六维核心力上明显提升,真正实现了学生思维的改变、能力的提升及创新人才的塑造。


(创新型人才六维核心力自检图)



03课堂风采




04教学成果





课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基于跨学科深度融合提升学生创新创造力的体验式教学创新模式,经过八期的实践与完善,教学效果显著。课程被中国教育导报、四川日报、成都商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并受邀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专业化发展会上分享交流,同时课程案例分享陆续走进复旦、北理工、西交利物浦等多所高校、多地共40余次,辐射范围广泛。获国家首批一流课程认定,另外课程被国际著名教育家KenBain教授收录在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SuperCourses》中,与哈佛大学等名校教学案例一起列为起国际示范作用的超级课程,是国内唯一案例。


 





03

教师寄语

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Educationis not to fill the basket but to light the lamp!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

编辑|廖培岚

头图|胡振鹏

尾签|荆予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